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自强助残 > 自强之歌 > 正文
让“折翼天使”乘爱飞翔----摘自《呼伦贝尔日报》2019年2月23日
信息员:  来源: 日期:2019/2/27 11:50:34 人气:2961                             加入收藏 

“折翼天使”乘爱飞翔

        ----摘自《呼伦贝尔日报》2019年2月23日

         作者:市日报社驻阿荣旗记者  王建庭

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的身体可能并不健全;但他们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这里遇到了深爱他们的老师,还有快乐学习的园地,尽享特殊教育学校为他们呈现的阳光雨露……

让孩子们沐浴在阳光下

呼伦贝尔岭东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95年6月,是呼伦贝尔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校址在阿荣旗,开设听障康复、智障康复、听障义务教育、智障义务教育以及听障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共16个教学班,152名残疾学生。

走进岭东特殊教育学校,在环境优雅、整洁有序的校园中,听障孩子打着手语开心交流,智障的孩子随着音乐起舞,阳光、自信的笑容充盈在他们的脸上。谁会想到,这些曾经语不成句、无法与人交流的特殊儿童,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强过许多同龄孩子,连学习能力、品行表现也毫不逊色。

为了促进残障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美容美发、美体美甲、面点制作、养生茶艺、手工制作、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体育技能、皮鞋美容等职业技能和生活适应课程,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科学、多彩的乐园。而教师们慈母般的精心呵护则让这个乐园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助力孩子们自由飞翔的港湾。

秉承“一切为了残障学生、为了残障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岭东特殊教育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建设一支事业心强、素质高、“多面手”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内重点特教学校学习观摩,获取“他山之石”。2018年,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刘晓华、邢天合、张辉、于辉四位老师荣获省级优课。

特教老师们用温柔的坚持、宽容的接纳、特殊的关怀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每一位特殊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特殊孩子更有尊严地生活,这就是呼伦贝尔岭东特殊教育学校的初心。

从学校建立之初就在此任教的老师姜海英,十多年来,她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特教事业,带出来的几十名学生中,多人考上了大学。

“姜海英老师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母亲,她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心,为我们插上了知识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顶风翱翔。”学生小高感激地说,姜老师一辈子都是她可亲可依的“贴心人”,步入社会后,也经常找她说说心里话……

谈及学校,说到学生,岭东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丽感触颇深:“我们坚持以教为本,遵循教学生活化,技能活动化的原则,确保每一名特殊儿童拥有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与其他孩子一样沐浴阳光,快乐成长,有健康的心理和专长,平等融入社会,成为自强自立和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母爱”去真心呵护

孩子们的残疾虽然是制约他们一生的缺陷,但在特校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她们的心肝宝贝,她们打心眼儿里心疼着每一名孩子。

在学校值宿的日子里,她们每晚都要起来几次,逐个宿舍查看,哪个小淘气又蹬被子了,赶紧盖好;挨个给孩子掖被角;由于不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孩子们刚来时小孩子成宿成宿的哭闹是常事,老师们就整夜整夜的抱着,耐心的说服安慰,孩子依偎在老师怀里安详、甜美的睡着了,老师却夜夜不能安眠。她们不仅爱孩子,还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懂得道理。

学校里最小的孩子只有四岁,老师们从心底里疼他们,每次吃饭时,她们都一个一个的喂,小孩子自己不会盛饭吃,她们就手把手的一个一个的教,终于能自己吃饭了,又把米饭掉了满桌、满地都是,她们就耐心地告诉孩子们每次盛半勺……慢慢的,孩子们不仅能自己吃饭,而且还学会了讲卫生、懂得了爱惜粮食……

“这些可怜的孩子啊!和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了……老师们尽量让他们享受到最多的母亲般的爱……”好孩子人人都爱,爱残缺的花朵却是一种别样的人生。这份爱,是对每一个弱小生命悉心呵护,张开双翅为他们遮风蔽雨;这份爱,是爱残疾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无私付出不求索取。这份爱,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中,将爱的种子悄然植入孩子们本已不幸的人生,用爱去温暖孩子们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这是特校老师们心中永恒的责任。

正是为了这份责任,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特校老师们的爱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滋润着孩子的心灵。学校里每一天都会发生由爱心和真情汇成的感人故事。十多年来,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孩子们的头热不热?看看衣服穿暖了吗?肚子吃饱了吗?每次碰上孩子们生病,都要亲自陪护,床前床后端水送药,忙个不停;还常常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给孩子们垫付医药费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每到换季时,总是从家里拿来一些衣裤、鞋袜给孩子们换上。多年来,她们从家中拿给孩子们的衣物已经无法统计……哪个孩子衣服坏了,老师们会随手给缝好,哪个孩子衣服脏了,就马上给换洗……

为了给残疾孩子家庭减轻负担,多年来,特校的老师们基本上就没有休过“双休日”。无论是“清明”、还是“端午”,不管是“中秋”,还是“重阳”,特校的老师们都是在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假期里人们悠然自得,一家人在一起享受散散步、逛逛街的惬意,可这些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周日老师们轮流值班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帮助孩子们洗洗涮涮,看护孩子们安全活动。每次放假或开学,老师们总是扔下所有的家事,起早贪晚的赶着车次,背包扛袋的一趟趟接送孩子们。赶上家长有事、联系不上或遇上哪个粗心的家长忘记了按时接孩子回家,老师们就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亲手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学校里大多数孩子都吃过老师为他们做的饭菜。在老师们的心里,这些孩子就是她们自己的孩子。

精诚所至,枯木逢春尤再发

特教的教师们相信一个真理:只要有甘霖、雨露滋润,枯木也能再逢春。教聋孩子说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入校的聋孩子有的根本发不声音,连舌头该往哪里放都不知道,当时学校刚刚起步,加上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没有成型的文字材料可借鉴,老师们就耐心地教、刻苦地练,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们研究出了以手代替舌齿关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对舌位的演示一目了然,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教聋孩子看口形、舌位;让聋孩子摸喉部,感受喉头的振动;用手感觉气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孩子们第一次发出了声音,那听起来有些刺耳的声音却让老师激动不已。

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也要献出全部芬芳;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要奉上一片绿荫。如今的特校已经不是一个无声的世界,许多孩子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尤其是听力语言康复班的孩子们,他们入校时最小的只有4岁,自己上厕所都不会,在这里每天寸步不离地跟着老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走到哪里就到哪里。有时一个词孩子们学上一个月还说不好,可老师善于观察孩子细微地变化。不厌其烦地跟他说,让他说,发现孩子一丁点儿的进步就赶紧表扬。渐渐地,孩子们都开口说话了,现在孩子们都已会说很多生活用语,有很多孩子都能用简单的句子和老师对话了……

为了发展学生特长,学校还增设了特长课和职教课。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年龄等特点为每个孩子选择最适合的特长班。李丽常常骄傲地说:“我们的老师都是‘全才’,样样都行”。 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学校的每名教师除任本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外,都要承担一项特长或职教指导课: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汇演,舞蹈老师既编剧又导演;学生参加各级运动会,体育教师要当好教练。每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会,可老师们没有一个推托和抱怨,而是充分利用课余休息时间找来相应的资料学习,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个人关系请专人指导,然后再刻苦的练习,自己先练好基本功……有了这种拼搏的精神,老师们都很快进入了角色,也都教的得心应手。

职教课上,老师一遍一遍地讲,手把手地教,为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真正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学校为职教课联系基地定期实习。如今,美发组的同学个个能理出一头漂亮的发型;“微机班”的学生有几名已成为微机操作能手,有一名孩子能独立制作出25秒的动画短片并参加了全国环境保护主题图像的制作评比;餐饮组同学烹制的佳肴色泽鲜艳、味美可口;木雕组孩子们的各类雕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曾有人出上百元的高价;编织和缝纫组的同学那一双双巧手制成的各式物品样式美观,手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令多少前来参观的人钦佩不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就业需求,近几年学校又增加了中、西面点制作、美体美甲、皮鞋美容等职业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孩子们以后走向社会更好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求桃李满天下,但求折翼天使乘爱飞翔。”采访中,记者一直在被感动着,为孩子们的孱弱、残障、自强、成长,为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所感动着。

只要有爱,必能填补生命的残缺;只要有爱,就能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