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自强助残 > 自强之歌 > 正文
残疾人自强模范敖继红同志先进事迹

 

草原上勇敢翱翔的鹰   1984年,只有30岁的敖继红被医生宣布她的后半生,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人们无不为她惋惜。她勤奋好学,已是报社独挡一面的专版编辑;她能写会画,画作多次参加画展,是盟美术协会会员,又是单位青年团干部。可是她因脊髓血管再次出血,连生活都难已自理。 困坐轮椅13年后,1997年10月9日,敖继红撑着拐杖一步一步汗流浃背地走上呼伦贝尔盟委二楼会议室,出席她自己28万字的作品集《心之虹》的首发式。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那些老朋友新同志,被她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敖继红豪爽开朗的笑容,从容自信的风度,让你不能相信这就是一个困坐轮椅十几年的女记者。“奇迹是人创造的”,敖继红掷地有声的话语却是她用血泪和汗水换回的现实——         她只身一人摇着轮椅上班,编辑一个专版;         她走进大学校园,走进调频广播电台宣讲唯物主义人生观;         她的作品十几次获奖,在人民大会堂捧回金色的奖杯,受到国家领导人陈慕华等同志的亲切接见。         她锻炼时骨折,医生根据她的身体条件提出保守治疗,但可能从此不能站立,她竟然说服医生为自己做了骨折复位手术,在打石膏卧床5个月后,硬是从一秒钟一秒钟练起,重新站了起来!         她微笑着面对你、我、他,有人把她称为:“草原上勇敢翱翔的鹰。” 人要活得精彩         敖继红的少年时代是在一个非常时期度过的。父母被隔离关押,政治上的迫害压抑,生活上的艰难和窘迫,全家兄妹六人的生活,让身为长女的敖继红从一个令人羡慕的领导干部子女,变成了为了生计要去拣煤渣,要给弟弟妹妹补衣服做鞋穿的“狗崽子”。因为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而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修正主义苗子”。1967年至1974年,从13岁到20岁,长达7年的青春期,她因为生活的重压和政治迫害,患上严重的内分泌失调,七年间不规则的常年流血严重的损害了她的健康,夺走了她的笑容。但是,逆境并没有泯灭她那颗向上的童心,她拿着字典一字一句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从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树立了坚定的人生信仰和生活信念,奠定的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这使她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正确对待生活的得与失,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困坐轮椅之初,她也曾有过短短几个月的苦闷、消沉,但是,对比起文革时期自己少年时代经历的磨难,病痛带来的是肉体的痛苦,她的精神却越来越坚强和乐观了。她要珍惜“新生”,好好生活。 可是,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的勇气却是在严酷的考验中伴随血泪来到她面前的。1986年,刚刚从财经学院干修班毕业的丈夫又要去参加为期四个月的骨干培训,住在独门独院坐在轮椅上的她和只有10岁的儿子撑起一个家。白天孩子上学,她收拾房间给孩子做饭,有时全身浮肿疲惫不堪,小小的儿子也学会了做饭。为了治疗,她用过巨针疗法,锥子般粗细的“巨针”扎过,光是针眼就要疼上三五天;她用过蒙医的火针,烧燎尚有知觉的腰部火辣辣的疼,烧白的皮肉半个月才能结痂,可是为了站起来,为了重返工作岗位,她笑在脸上,泪流在心里。她顽强锻炼,撑着拐杖站起来的她让熟悉她病情的医生叹服是奇迹:十几年中四次手术,十几年中几乎是无望的日复一日艰苦的功能锻炼,她没有放弃。北京的夏季暑热难当,她在病房的走廊里,拄着拐杖练走,豆粒大的汗珠一颗颗落在她走过的路上。多年的血汗没有白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三次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了新闻、文学专业的函授学习,写下几十本读书笔记、心得和信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她从原来只有中专学历的地方报社编辑,成为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报道并多次获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而这一切都是靠她自己拼搏奋斗赢得的。 工作着是美丽的         敖继红喜欢学习。她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乐趣,求知使她淡化了病痛,求知也给她带来越来越充实的生活。但是,她更向往的是工作。1985年起,她就把自己的感悟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报纸上发表她的一首首小诗,她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1990年至1991年间,敖继红客服重重困难重返工作岗位,负责一个专版的编辑工作,为了一份整洁的清样,因为行动不方便,她常常放弃午休在办公室里加班,为了把专版编辑的更好,她自己绘制刊头和插图,为组稿给通信员写信,她常常熬到深夜。她所编辑的专版受到领导好评,得到读者的喜爱。可她因为紧张的工作不能保持规律的生活,正常生理代谢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到北京复查。做完核磁共振,她的胸段脊髓已发生变性反应,病情因超负荷工作加重了,她没能如期返回工作单位。在病床上,她却发现了一个新闻典型,这时她意识到,工作已经和她的人生相融了。         在医院里,她一面积极治疗,一面看书学习,观察思索。当时正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民经商”的“热潮”中刮起的不正之风让一些人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敖继红发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一位年轻护士三年如一日默默为残疾患者服务,表现出高度的职业道德,敖继红认定她的事迹对社会舆论将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于是她不顾自己正在输液,趴在病床上反复推敲,她没有把这个护士的故事写成一般的好人好事报道,而提到职业道德建设和敬业精神的高度。她成功了。1992年3月2日和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为这篇报道而组织的现场录音节目中,向全国听众评论道:“敖继红不愧是新闻工作者,她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感,对问题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深度。”《中国残疾人》杂志在刊发这篇稿件时,加了这样的编者语:“相信读者都能从中读到职业道德,读到人道主义,读到真善美,残疾人工作者可能会从中读到更多的东西。”她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在无形的工作岗位上。         从那时起,敖继红虽然困在病榻,但是,她时刻都在工作状态之中。不管走到哪里,哪里都是她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工作岗位。后来转到部队医院住院时,在《战友报》朋友的帮助下,她还走进在医院驻地附近的“军旅标兵”三军仪仗大队采访,她赞美仪仗兵顽强意志无私奉献的散文在报纸上发表后获奖,她自己也升华了从小就有的“军旅情节”。而后多年时间里,她都将自己不断发表的新作品寄给仪仗大队,以激励自己像一名真正的战士那样努力奋斗。仪仗大队的官兵也把她当做“记者大姐”。在赠送给她的《共和国仪仗兵》一书的扉页上题词:“仪仗重于生命,荣誉让我们共享”。         在呼伦贝尔边防第一线,她走访了边防部队百分之八十的基层单位,和150多名边防军人促膝谈心,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她前后四次来到这个部队,最长一次达36天。在边防她用暖水袋时,不幸烫伤了脚跟穿不上鞋,她就让丈夫捎去他的鞋,一只脚穿自己的鞋,烫伤的脚穿丈夫的鞋,回家后,伤口感染,医生下了不准下床的医嘱。80天后伤口才愈合。这80天里,她完成了44盘90分钟录音带几十万字的整理工作,为创作《界河军魂》做好前期准备。她精心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界河军魂》,2002年7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后,被誉为“边防军人的美丽素描”,受到边防部队官兵的喜爱。在边防部队,成为很多新兵入伍后读到的第一本介绍军人生活的书,客观上起到帮助他们完成从一个老百姓到一名军人的转变。看到朝气蓬勃的战士们,敖继红把自己也想象成他们中的一员。她说“我将永远是一个战士”。         从发表第一手小诗到现在,敖继红已经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20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并于2004年顺利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和外语考试,申报了高级职称。她说,一个人能否获得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对社会有所贡献。为此,敖继红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她坚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在于自己创造,她相信未来的生活中,她仍然会在平常的日子里打造出新的精彩人生。         敖继红,知识为她插上飞翔的翅膀,工作让她变的勇敢而美丽,人活着,就要活的精神成为她生命的灵魂。她用手中的笔描绘着辽阔的草原,她用行动说明一个事实——她是草原上勇敢翱翔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