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自强助残 > 扶残助残 > 正文
呼伦贝尔市就业局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事迹

 

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       近年来,市就业局把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援助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其中的残疾人员,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采取多种帮扶措施,促进其充分就业。“十一五”期间,共帮助3.5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08年到至今,帮助登记失业的518名残疾人员实现就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近年来,市就业局建立完善了就业责任目标体系,将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形成了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长效机制,将此项工作列入就业工作考核指标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了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使就业援助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做好基础工作,强化就业服务 一是完善了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制度。社区平台工作人员定期走访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家庭,逐一核实,进行公示,为每一户就业困难人员建立登记台账和数据库,动态管理,确保残疾人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都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并加强跟踪回访,对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及时登记,做到管理到户,服务到人。二是认真履行承诺,确保在认定登记后的15个工作日内,帮助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实现就业。三是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政策宣传,开通援助热线,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四是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近年来,市和各旗市区人社局、残联联合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活动。各旗市区就业服务部门依托劳动力市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对援助对象的情况进行入户调查摸底,通过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公开发布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的信息,设置了服务台及宣传站,印发了宣传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结合重点服务内容,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活动期间,全市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有劳动能力享受城镇低保的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发放了招用工信息、就业扶持政策等宣传资料,并提供了即时岗位援助。2011年入户家访675户,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824人,其中残疾人628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25人,其中残疾人117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1661人,帮助21户零就业家庭的29名成员实现就业。 三、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充分就业 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工作, 2010年以来,在对自治区新一轮就业政策完善配套的基础上,加大了政策落实力度。针对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因经济困难无法缴纳社保补贴的问题,由市人社局出台文件,对当年享受社保补贴期间因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导致生活困难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4050”灵活就业人员给予全额社保补贴援助,真正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减轻了经济负担,免除了后顾之忧。 工作中,市就业局优先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启动资金的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小额贷款政策,帮助他们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困难。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为104名就业困难人员落实了小额贷款扶持政策,2011年为17名残疾人发放小额贷款60万元,扶持其通过开办商店、自行车修理部等实现就业,并带动就业32人。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根据就业困难群体普遍文化程度低、无技能特长的实际,“量身定制”培训专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残疾人提高就业能力。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对其进行了面点制作、美容美发、汽车驾驶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对其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对于家中有伤残病人需要照顾的就业困难人员,对其进行庭院种植、养殖培训,并提供资金、技术扶持,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既不耽误照顾家人,又有了一定的收入。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训就业困难人员1202人,对5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进行了免费培训。 五、拓宽就业渠道,分类安置就业 一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等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公益性岗位,或补充现有公益性岗位因自然减员而产生的空缺,安置身体状况不好,有就业需求但无技能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鼓励用人单位优先招用困难家庭成员,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工资达到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安置“4050”人员的补贴标准给予补贴。通过新创办再就业基地或将效益好的社区经济实体和私营企业作为安置基地,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再就业基地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有效扶持企业的发展,确保开发的就业岗位长期稳定。三是鼓励具备创业能力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已有3.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种养殖、个体运输等形式实现就业,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 六、实施助学工程,帮助家庭脱困 呼伦贝尔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零就业家庭”和特困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子女助学工程,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23.6万元,援助382名子女进入市高级技工学校学习,对60名升入高中、大学的子女给予了助学补助。通过助学工程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困难家庭、特别是残疾人家庭子女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中90%的学生已顺利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工)。除一小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外,80%以上的学生通过技校推荐到胜利油田机械总厂、中粮集团呼伦贝尔麦芽公司等企业工作或自谋职业,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切实帮助困难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