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自强助残 > 扶残助残 > 正文
爱在默默奉献中——第三届阿荣旗孝老爱亲模范王凤燕事迹

 

王凤燕在阿荣旗第一幼儿园工作。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教师,也是一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当家庭的重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压来时,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十几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婆婆,用慈母般的心关爱留守儿童,书写着一个个爱的故事。 王凤燕的爱人从事公安工作,女儿孝顺懂事,自2002年起,王凤燕一家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婆婆患有风湿骨病,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膝盖发生严重变形,直至不能下床走路了,生活也难以自理。婆婆心里堵得慌,情绪也不好。王凤燕为排解婆婆的寂寞,没事便与老人聊聊天,下下跳棋,为了能让婆婆开心,她还找出老照片和老人一起看,说着笑着。还把杂志、报刊、眼镜都放到婆婆枕头边,方便老人阅读。知道老人爱看新闻,她把电视也搬到婆婆屋里。每天下班回家后,王凤燕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一眼婆婆,看看为她剥好的猕猴桃、削好皮的苹果吃没吃,冲好的蜂蜜水喝没喝。婆婆只有三颗不完整的牙齿,每逢玉米成熟时,王凤燕总会将玉米粒剁成碎末让老人尝个新鲜。她的精心和体贴让婆婆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家里经常响起婆婆的说笑声。 这样忙碌而温馨的日子一晃过了几年。2008年,王凤燕发现婆婆十多分钟就跑一次厕所,说话颠三倒四,记忆力也明显不如从前,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婆婆患上了小脑萎缩。 虽然王凤燕一家努力给婆婆治疗,但病情还是越来越重,婆婆开始扔东西、犯糊涂、打人…… 那一千多个日子,王凤燕与丈夫夜夜守在婆婆身边,没有半句怨言。  每天凌晨四点左右,王凤燕就能听到婆婆“我要吃饭”、“我要撒尿”的呼唤声。她总是快速穿好衣服,洗把凉水脸,让自己精神精神,然后轻轻走到婆婆的房间,生怕吵醒熟睡的丈夫和女儿。她先为婆婆换下尿布,又打来温水,为婆婆擦拭下体,让婆婆保持干净清爽,然后去做早饭,饭好后又一口一口地喂到老人嘴里。吃完饭,婆婆高兴了,又安静地睡去。这时的王凤燕来不及再休息了,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特殊,每天七点半之前必须到单位,所以,她通常都是洗漱完毕,为家人做好早餐,自己吃一口就得上班去了。 老人患小脑萎缩后的另一个症状就是尿频。最频繁的时候十分钟就要上厕所。王凤燕回忆说,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每次婆婆去厕所,王凤燕都先扶她从床上坐起来,把腿挪到床沿下,她使劲一抱让婆婆站起来,再马上去扶住婆婆的腰,让婆婆的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借力,这样连抱带挪地走进卫生间,再帮她脱下裤子,扶到坐便上。有时婆婆刚坐到坐便上,就说没有尿,回去吧。于是王凤燕二话不说,再把婆婆从坐便上抱起,一面要让婆婆稳住重心不摔倒,一面给婆婆提裤子,之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把婆婆扶到床上,盖好被子。这样的过程有时一夜要重复十来次。有时婆婆尿不出来,还会说给我喝口水,喝完水就尿出来了,弄得王凤燕哭笑不得。 由于长期卧床,老人大便干燥,王凤燕就定期给婆婆用开塞露,每次大便都要两三次才能排净,有时大小便失禁,老人还用手去抹,弄得满身都是。经常是婆婆擦洗完下身刚换上干净的衣服,大便就又出来了,她只好再次给婆婆清洗身子。最让她感到头疼的是眼看上班时间到了,婆婆又要排便,她只能在安排好婆婆之后,一路小跑去上班。 婆婆犯糊涂时还会做些奇怪的事,有时会把床单拽下来,被子也踢掉,大声喊“走吧,回家”,王凤燕的耐心解释她听不懂,王凤燕就扶起她在客厅里走几圈,再回到床上休息;有时婆婆会指着天花板大骂,有时大晚上的看着窗户说那里有人·····这时的王凤燕就陪着婆婆说话,轻声细语地一点点地劝说,直到她喊累了,睡着了。 几年来,王凤燕和丈夫很难睡上一个安稳觉,她瘦了、憔悴了。长期扶婆婆手腕过于用力,也落下了病根。王凤燕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伺候婆婆,一家人在用爱延续着老人的生命。 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经常打电话问妈妈:“奶奶晚上还总上厕所吗?”“不了,你奶奶好多了。”可等女儿放寒暑假回家看到奶奶还是老样子,便埋怨妈妈骗她。看着每天操劳的妈妈,女儿心疼地说:“妈妈,你再坚持几年,等我结婚了,我把奶奶接我家去照顾,你和我爸就可以歇一歇了。”懂事的女儿从小就知道关心妈妈,她知道妈妈的辛苦和付出,所以从小到大她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从不让父母操心。王凤燕的身体力行给女儿上了一堂珍贵的人生必修课。 2011年的冬天,年迈多病的婆婆再次住院,这一次,医生和家人的努力,再也没能挽留住婆婆的生命,81岁的婆婆微笑着离开了人世。婆婆是凌晨一点左右去世的,最后一刻是王凤燕和丈夫守在身边。是她最后一次为婆婆洗脸擦身,梳理头发,穿上衣服,将婆婆安详送走。婆婆离去了,每当祭奠之日,王凤燕都会带上婆婆最爱吃的酸奶和猕猴桃,以此表达对婆婆的思念之情。 幼儿园的工作无论冬夏早班都是七点半,王凤燕从未迟到过。照顾婆婆的这十年,也许对于常人来讲并不算长,但对于身体状况并不好的王凤燕来说,这十年的辛苦没人能够体会。1999年王凤燕被确诊为肾小球肾炎,大夫说不能过度劳累,否则会加重病情,再严重就是尿毒症了。肾病三分治七分养,王凤燕开始在饮食上严格要求自己,少吃高蛋白食物,王凤燕多么想好好休息一下,给自己疲惫的身体放个假,哪怕是一天也好。2010年,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又做了子宫全切手术,术后没等身体完全恢复好,她就匆匆出院,这次手术让她的身体彻底伤了元气,干点活就会觉得很累。病魔袭来,让她无所适从,那些日子,是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是对亲人深沉的爱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对生命的呵护,需要爱,对爱的诠释,需要行动。王凤燕对婆婆照料得无微不至,对亲人也是尽心尽力去帮助。2004年,小叔子媳妇病故,留下一个10岁的男孩,孩子的爸爸忙于工作,只好将孩子托付在老师家住宿,由于不习惯,孩子经常偷偷往家跑,她便同丈夫商量,将孩子接到自己家来住,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王凤燕不仅爱自己的亲人,更爱幼儿园的孩子们。工作中尽职尽责的王凤燕快乐地从事着幼教事业,不为荣誉和赞美,只为奉献和给予,她喜欢流连在这片纯净的天空下和孩子们一起年轻,一起快乐。 她在教大班时与一个6岁留守儿童康馨结下了不解之缘。细心的王凤燕发现小康馨不爱说话,也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平时问她话,只用点头摇头表示。她就主动找到小康馨的姥姥,了解到小康馨四岁前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五岁虽然戴上助听器,但正常谈话的声音并不能完全接收到。加上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基本上没有人能帮小康馨练习发声和听力。由于没有语言基础,谈话声有时即便能听到也不能理解语意,孩子吐字非常模糊,语意也表达不完整。看着这个沉默的孩子,王凤燕很心疼,她开始从最简单的发音教起,两人面对面,“a…o…e”,孩子舌头的位置不准确,吐字不清楚,她就让孩子看着自己的口型,一遍遍地示范发声。语言终究是个难关,它关系到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一个6岁的孩子,5以内的加减法学习起来居然十分困难,她真的也想过放弃,但看着康馨与同龄孩子的差距,看着康馨妈妈和姥姥束手无策时的无奈,她不忍心啊!经过王凤燕的不懈努力,康馨终于能和伙伴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姥姥怕康馨被歧视,希望她晚两年再上学,是王凤燕反复做通姥姥的工作,最后是她亲自将小康馨领进学校的大门,送入明亮的教室。她说:“我家孩子上学的时候,一学期也没去学校几回,康馨上学,我三天两头就得上学校”。同事们都称小康馨是她家的老二,康馨也说王老师妈妈有两个女儿。 说起来也奇怪,从来没人告诉过孩子,一天小康馨竟然轻声地叫了王凤燕一声“妈妈”,这让她激动万分,眼泪瞬间流满整个脸颊,一句“妈妈”诠释了她多年的无悔付出。 2012年8月,小康馨随母亲去了广州上学。王凤燕满脸幸福地拿出小康馨寄给她的信,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表达了小康馨对她这个“妈妈”全部的感谢与挂念。康馨是幸福的,因为在她的一生中,在她要认知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时候遇到了王妈妈。 王凤燕用爱心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让周围的人们在友爱、温馨的环境中幸福地生活,她多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踵事增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