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自强助残 > 扶残助残 > 正文
献仁爱之情暖残疾心灵——记阿荣旗向阳峪镇松塔沟村专职残协委员周国臣

 

2009年7月,38岁的周国臣因为勤快热心,被推选为阿荣旗向阳峪镇松塔沟村专职残协委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3年。3年来,周国臣心中时刻装着残疾人,同残疾人交朋友,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他把爱心无私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是操持松塔沟村残疾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操心。他的仁爱温暖着每一位残疾人的心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小周”。他始终以做好残疾人康复和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己任,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做残疾人之所需,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做到与残疾人真联系、为残疾人真服务、残疾人困难真解决。 健全村残协基层组织机构,做到组织上有保障 松塔沟村总户数246户、824人,其中残疾人51人,贫困残疾人23人。残疾人是最需关爱的弱势群体,周国臣深知“残疾人之家”对于全村51名残疾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为了给残疾人一个温暖的家,他多次主动和旗残联联系,取得了旗残联的大力支持。经过努力,2009年7月,向阳峪镇第一家残疾人协会——松塔沟残疾人协会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任残协主席,周国臣任残协专职委员,他的年工资补助仅有300元,但他不嫌少,他说:“我本身就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需要什么,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觉得我在社会上还有用。”村里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和残疾人事业,为他落实了低保,并且给予一定的误工补助。“残疾人之家”建起来了,周国臣时刻不忘如何让这个家充满温馨和暖意。走街串巷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发动村民去关心、帮助残疾人,通过努力,成立了一支拥有20余人的扶残助残志愿者队伍。通过入户,他全面摸清辖区内51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规范的残疾人数据库。对每一个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年龄、特长、经济收入等情况,他都了然于胸,做到谁家遇到困难,都能及时给予解决帮助。随着残疾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协会的建设的不断地完善,通过组合资源,松塔沟村残疾人协会建设,做到了有牌子、有场所、有内容、有人管的“四有”要求。在2010年5月,依托村活动场所建设了残疾人康复站,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了场所和设备。为了便于残疾人与自己联系,他还制作了“爱心服务卡”,上面印有他的手机和电话,残疾人只要有困难,他是随叫随到,毫不含糊。如今,松塔沟村残协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倾吐心声的一个温暖的“家”,周国臣成了这个家真正的“主人”。 拓展残疾人就业服务渠道,做到生活上有保障 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一大难题,帮助残疾人就业是周国臣永远不变的希望和追求。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残疾人就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他利用村里的农民网吧,掌握信息,拓宽门路,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在村“五荒”资源治理开发过程中,他积极同村党支部、村委会沟通,争取支持,为34户残疾人协调购买了蚕场,积极引导残疾人户发展柞蚕养殖业。组织残疾人参加旗残联及有关部门举办的养蚕技术培训班,同时免费对残疾人养蚕户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协调上级残联为残疾人养蚕户办理“创业致富”贷款。自2008年以来,共为贫困残疾人户办理财政贴息贷款18万元,扶助贫困残疾人户9户,发展柞蚕养殖业。全村放养柞蚕的残疾人家庭43户,每户的纯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并且,周国臣还协调村里为残疾人办低保或五保,为他们缴纳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每人100元,缴纳合作医疗参合款每人30元,这样计算,残疾人所得到的政策性收入,低保户每人将近1000元,五保户每人能达到2000多元;同时,村里还免收他们近两年修桥、修路的集资款近3000元,这样,无形中为残疾人增加收入3000—4000元,再加上他们土地等生产性收入,每人都接近1万元。2010年,为8户残疾家庭争取了危房改造项目,旗残联为每户补助5000元,建设局补助1.5万元,使残疾人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做到就业上有保障 2010年,松塔沟村以那吉屯大坝西移为契机,积极打造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考察论证,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结合老百姓的发展意愿,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00栋,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到产业。周国臣看好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七号文件精神,周国臣积极争取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村里拿出20栋大棚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让有这方面能力的残疾人都进入基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残疾人户,年可增加收入3万元,做到残疾人就业上有保障、生活上有收入。经同市、旗两级残联及有关部门协调,对入驻基地的残疾人,每栋大棚市残联补助1万元,旗残联补助1万元,旗红会补助0.5万元。同时协调农行为每个残疾人大棚户提供无息贷款5万元。对入驻基地的残疾人,村里还减免水、电、技术服务、跑市场等各项费用,经初步概算,每年每户至少减免3000元。残疾人高百清以前在那吉镇那吉村租大棚种植蔬菜,每年纯收入2万元。村里建大棚后,听说给残疾人优惠政策,他拿出以前的积蓄购买了4个大棚,准备种植蔬菜。他高兴地说:“现在好了,村里有了大棚,这守家待地的,我就不用再跑到街里去租大棚种了,而且市、旗两级残联还给我们补助2万块钱,小周还为我们协调贷款,村里还免收我们的水、电等费用,有这样好的政策,我就回来种蔬菜。一栋大棚按一年纯收入3万元计算,4年就能收回成本,如果经营好了,3年就差不多。并且我以前种过,有点基础、懂点技术,我还可以帮助和带动一些残疾人来发展蔬菜大棚。” 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到康复上有保障 俗话说的好:“吃好、穿好,不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周国臣不顾自己行动不便的困难,他多次到上级残联部门争取,终于在2010年5月,在市、旗两级残联的帮助下,建成了松塔沟村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配备了训练器材,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中心建成后,周国臣就多次到残疾人家中做训练动员,为有康复愿望的残疾人送康复指导教材,提供指导使用的训练器材,配合康复指导医生的工作,即时反馈他们在康复中取得的效果,制定康复计划和记录好家庭的康复笔记。由于周国臣不辞劳苦的工作,使康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个计划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有位老人马凤山,因突发脑溢血瘫疾在床,对今后的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整天卧床不起、愁眉不展,嘴里常唠叨“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周国臣对照他自己劝说这位老人,激励他坚强地重新站起来,鼓足勇气加入到康复训练的行列中。在周国臣的耐心劝说和帮助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马凤山老人已经基本康复;生活均能自理,使他的家人感到意外的惊喜。周国臣的热心为残疾人撑起了一片快乐的天空。 通过周国臣卓有成效的工作,松塔沟村残疾人工作出现新气象:残疾人苦闷的少了,喜笑颜开的多了;抱怨的少了,感恩的多了;把自己闭锁在家中或到处闲逛的少了,围着残协、康复中心转的多了。残疾人高兴地说:“残疾人有了困难不用跑路、不用张嘴,就有人管;解决困难就像给自己定做衣服一样,很贴身、很舒服。这种暖在心头,热在炕头的舒心日子到哪儿去找啊! 作为一名普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周国臣打点着崭新的每一天,抹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总想这个“家”的成员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爱心社会。他没有豪语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只有在平凡工作中,诚心、爱心、热心和执着的追求,身残志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精神,也用他那颗赤诚的心交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甘当残疾人的孺子牛,他热爱他的残疾人事业。